医疗AI落地元年&爆发前夜? 我们找了两位创业者聊了聊


作者丨天一

在资本寒冬还处于解冻期的2019年,企业通过“讲故事”、“画蓝图”募资供血已难奏效,市场却开始向其“要结果”,这点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尤为明显。首先是企业开始转向练内功,寻找技术的应用落地点,以实现更稳定的变现渠道;其次商业化落地也早已被视为当下主题,在“医学影像AI落地元年”、”爆发前夜“等预期言论的裹挟中,市场被推动前行。那么作为绕不过的核心话题,当下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其商业化落地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有哪些新的难题出现,市场面临的整体形势又如何?为此,贝壳社采访了两位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除了探讨以上话题,他们还将分享公司核心产品在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落地试用的经历和经验,欢迎大家探讨。

复生科技创始人闫铭:
医疗AI落地要解决真问题,而不是伪需求
有人将2019年称为“医疗人工智能的落地元年”,实话实讲,我觉得真正的落地应该要到明年。不过今年我们可以看到,行业还是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一是科研空前活跃,业界有诸多重量级高分文章被录用,引起热议。二是政策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开始了系列筹备动作,除了人工智能医疗CFDA III证(现称NMPA III证)的快速进展外,相关机构多次出台了系列文件和征求方案。这给所有的医疗AI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对行业高度重视,并一步一步推进、落实。所以更准确一点来说,2019年医疗人工智能更多是处于“Pre-元年”,仍存在“黎明前的黑暗”。

从投资大环境来看,目前整体形势依旧严峻。尤其是医学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现在有一个说法叫“C轮死”,是说一些明星项目到了C轮甚至Pre-IPO轮后,由于估值很高,但没有坚实的财务数据作支撑,再想通过描绘远景“讲故事”来获得更高的融资就很难了。另一方面,初创公司团队通常比较年轻,行业资源积累不足,风险也比较大。

这也不是说到2019年行业就不热了,而是现在资本会更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追捧独角兽的热度在慢慢降下来,企业也从“比拼人才”、“比拼资源”向“比拼拿证”、“比拼落地”转型。

不过,大到独角兽小到创业公司,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拿到人工智能医疗NMPA III证,大家在医院都还是临床试用的阶段,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很远。

一个原因在于,AI公司(以影像辅助诊断企业为例)本质上提供的是服务软件,落地时需要跟硬件厂商要数据接口。这时候,AI公司就会跟传统硬件厂商产生利益博弈,如果没有数据接口,落地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各个(层级)医院网络环境、数据接口不同,落地时很难标准化、统一化。

作为一家专注于消化系统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的科技公司,去年我们通过“2018 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医学人工智能大赛”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落地试用,以及获取数据,产业合作,共同论文发表等后续合作也都在进行。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背书。

我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主持项目,MGH是全球最好的公立医院之一。在我看来,浙一医院和麻省总医院的规划思路非常相似,它开放程度、资源投入、产品试用都非常好,在全国信息医疗智能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从复生科技自身来看,我们在“从AI识别软件,到智能硬件,再上升到医疗服务的高度”方面展开广泛探索,这也是AIIA大赛评委比较认可的一点。

一直以来我个人的意见是,单纯面向医院软件的付费模式是不长久的。比如一套软件卖给医院30万,全国3万家医院,天花板一眼可见。另一方面,单纯的人工智能辅助软件过于单薄,难以形成坚实的“护城河”,最后很可能陷入价格战、拼销售。

所以医疗人工智能软件要想再进化,下一阶段便是软件硬件化。这还不够,还要再往下走一步,不卖硬件也不是卖软件,而是“软件硬件化,硬件服务化”。当然,软件、硬件、服务本身不存在高低,只是产生的价值不同。

我坚信,人工智能的“威力”并不仅仅在于自动阅片,而是在与医疗器械等实体硬件紧密结合后,在集成电路、5G和大数据的助力下,落地新的应用场景,开辟新的商业模式,解决真实的痛点,产生真正的价值。这也是复生科技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说到底,医疗AI落地一定要解决真的问题,而不是伪需求。

深思考CEO杨志明:
大批医疗AI企业正在走出实验室
实际上,我国医疗需求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护人员短缺等痛点。人工智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再加之政策规划的不断落地,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加速。在“AI+医学影像”领域,由于融资数量及金额快速增长,2019年市场将会有大批企业涌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AI+医学影像”逐渐走出实验室,商业化落地是各企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其中拥有核心技术壁垒且能寻得更优商业模式的企业将迅速占领市场,并在行业中处于领跑地位。个人认为,目前医学影像AI技术成熟度最高,有望最先实现商业化。这固然让人兴奋,但不同于学术研究,医疗人工智能落地的根本在于临床应用价值。从医生的角度来讲,AI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医生从时间中解放出来,把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交给AI去做,这样医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复杂的问题。

当然AI距离真正替代医生的部分工作还有很长时间。首先模型的可解释性就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因为医生有责任了解其使用技术的回报与风险,提醒患者和利益攸关方注意,并监控人工智能产品以防止伤害,所以他们很关心模型的结果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AI模型在落地过程中会遇到无数未知数据,这时候算法模型的稳定性就很重要。此外隐私、透明性、取代、增强等都是医学AI必须应对的挑战。

这方面,深思考算是率先迈出了“一小步”。我们作为一家专注于类脑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核心科技的AI公司,核心技术为“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与人机交互”。在医疗领域,基于此技术,目前已成熟落地且大规模应用的主要产品为“多模式自适应的人工智能宫颈细胞学筛查机器人大脑iDeepWise.AI”,其以宫颈癌液基细胞学辅助筛查AI算法模组为切入点,将病理细胞学筛查解决方案垂直整合与深度优化。

这也是我们去年参选“2018 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医学人工智能大赛”的项目。并于去年年底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试点,目前已经实际使用半年多。

其实在宫颈细胞病理领域,由于耗材、扫描设备、技术员操作规范等各种因素,AI筛查系统的落地往往较其它场景更为困难。因此,我们首先针对浙一病理科室的制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调优;其次使用近四千例宫颈细胞涂片进行盲测,经过与医生结果的对比分析,系统的排阴率(阴性检出值)可达81%;然后在真正使用阶段,系统提供辅助阅片、实验室标本制片评价、扫描涂片质量评估、宫颈辅助教学培训等各个模块功能,24小时连续工作,以高敏感性帮助医生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医疗AI的持续落地,未来我们希望打造出一个“癌症早筛”的示范工程。未来以癌症筛查为基础,宫颈细胞筛查的核心AI算法均可快速迁移至其他非妇科细胞病理中,迅速形成一批突破性的我国自主产权的癌症筛查平台,然后形成医疗大健康重大疾病AI筛查入口与医疗大健康筛查人群大数据入口——这会是一个十分美丽的愿景。

当然,AI 的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向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医疗AI+商业化”将是未来大势所趋。

结语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到了今年,医疗AI正大规模从科研走向临床验证,回归最终的商业本质。一如医疗AI捕手道彤投资孙琦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说:落地变现是关键,收入是试金石。
以上我们通过采访“2018 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医学人工智能大赛”的获奖企业,聊了聊医疗AI落地经验这一永恒话题,以及对当下行业面貌观察的分享。值得一提的是,“2019 AIIA杯人工智能大赛•医疗专项赛”也将于10月27日迎来决赛,点击此处即可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