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金创始人栗红建:细胞治疗发展步入“迷茫期”,如何更好“活下去”? | 新年特辑
2020年一去不复返了。
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也把医药健康行业推到了聚光灯下,百余家医药企业IPO上市更是让这个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
那么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者这个群体来说,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状态?在这个不平凡的一年,他们经历什么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度过这些焦虑的时刻?贝壳社跟2020年最活跃的一批医健领域创业者聊了聊,希望借这个机会,一起记录和展望,也希望提供一些角度和反思,供大家思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21新年的画卷也已然展开,而身在其中的我们,能留给世界也只能是不断向前奔跑的背影。
普瑞金创始人栗红建
在基因与细胞治疗领域,普瑞金的2020年可谓收获颇丰。正当业务“大跨步”的同时,这家公司却决定把精力放到内部建设上来,回到自己的深处,把根再往下扎。另一面,2020年药品带量采购、医保谈判无一不来势汹汹,细胞治疗领域还远未迎来商业化就已陷入迷茫期:PD-1的今天或许就是它的明天,甚至更惨烈。
“不做产品是等死,做产品是找死。”在普瑞金创始人栗红建看来,如果找不到真正的出路,那就是在演绎另外一个抗体药追随者的故事。
首先是我们的临床批件从无到有,其次我们的业务收入也由原来的百万级到了现在的几千万级。我觉得这一点的意义还蛮大的,我们用领跑的技术服务业绩和现金流证明了在中国好好地做细胞药物开发,拥有细胞药物核心技术其实是可以赚钱的,而不是说走着走着就没了信心,就走不下去了。
还有就是公司的战略确实是更加清晰并且落地了。我们还是按搭建平台(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开发技术平台)的思路往下做,只不过原来是单向地去建这个平台,但现在这个平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具体来说,我们平台战略一方面是推动公司的新药板块,实现从CAR-T到TCR-T到干细胞等等这样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平台通过CDMO服务也能够产生技术服务收入。
这背后,我觉得公司变化最大的一点,是整个团队的心态处于完全开放的一个状态,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很新,它需要大家放下之前固有的经验、思维,然后从要做的事情本身去认知这个事情。
当然也有不是特别满意的地方。比如今年的疫情,我觉得我们还是有一些机会没有抓住,因为我们的慢病毒和技术平台其实是能够给疫情做出一些贡献的,但我们没有及时打出去。我想还是企业综合能力不足,最终反映出来这样的一个结果。
特别是今年,公司整体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以后,这块的短板更显得突出。我们核心中层整个的状态是上来了,但是基层员工没有完全跟上,也就是说我们整个的架构已经有了,但是它还是一个粗线条,干巴巴的,没有渗透下去。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团队的成长和蜕变,是大家能够跟上来。可能我们今年以来一直在扩张、融资、拿项目,但是接下来除了这种面上的扩张外,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到内部建设上来,回到自己的深处,把根再往下扎,这样才能满足我们下一步往上生长的需要,否则的话我们会是一个空心的状态,最终长到一定程度是长不大的,而且会出现问题。
当然,总体还是要用发展去消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注重内功的修炼。
2020年我们还做了两个比较重大的决定:将公司第一个批件的大中华区权益 license out 给了国内的一家大型药企。这是我们第一次作为一家Biotech公司去跟业内巨头进行的一个对等交易,确实是下了比较大的决心。与此同时,我们还license in了一个在欧洲已经处于临床II期的干细胞药物。
今年license in 和license out这个话题讨论得非常多,我觉得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要看公司的战略以及它到底要的是什么?比如我们license out是因为公司的技术平台到了一定阶段要变现。如果我们平台的技术能力足够先进,那它就有相应的市场价值,但这个价值怎么去实现,一定要自己把药做出来然后去上市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产品销售甚至是将它做到上市其实是另外一种核心能力,它需要后面更强的能力去接棒。所以对于我们来讲,license out就是可以去下的决定。
相应的,license in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技术平台要能够去承接这个项目;另一方面,产品进来以后,你获得的可能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可能是其带来的海外先进的体系,海外对产品的认知和能力等相关的一些平台的价值,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不觉得license in 就是不好,就算你license in 本身是为了上市,但至少它组合起来也上市了,这就应该是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的一个模式。当然,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方单纯拿license in 的形式去拼凑上市,这个是有争议的,可能最终也会被市场发现并被淘汰,赚回来的钱也会还回去的。
总的来说,我们做license in 和license out的出发点,是希望在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水平流动、平等对话的状态。因为流动才能产生价值,要证明自身的先进性,要国际市场认可你,你也需要去认识国际市场,通过具体的项目、产品去认识和承接更多合作伙伴和技术平台。
其实我们的动作很多人是看不懂的,做CAR-T又做TCR-T和干细胞,做新药又做技术服务,license in 又license out等等,就说你们到底想干嘛,是不是第一个故事讲不下去了再讲第二个故事,如果这么认为我们也不觉得很奇怪。
但从我们的投资人和很多合作伙伴角度来说,这几年他们真的是看着我们“吹过的牛在一步步实现”。我们团队不是从刚开始就自带光环,所以我们这个事情真的是干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今年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还有中国创新药到底有没有泡沫?以发展较为成熟的抗体药赛道为例,这两年抗体药领域上市了一批企业,但这些企业大部分靶点都是同质化的。现在这个阶段,大家可以靠批件上市,但是两三年后还是要看销售业绩,商业化这是另外一种核心能力,不是说有就有,要走的路还很长。
对于抗体药来说,它是怎么做出来,做出来以后怎么卖,思路其实已经非常清楚了,但它都是这样一个状态,那细胞治疗呢?以CAR-T疗法为例,从目前诺华和吉利德两款CAR-T药物的销售情况来看,他们上百亿美金买来的产品是卖成这个样子,那国内会卖成什么样子,这是想得出来的。另外在国内,比如你把CD19 CAR-T做出来了,但这个领域有近百个同类产品,光临床试验就把患者抢没了,你哪来的市场?
所以CAR-T到真正商业化阶段了吗?没有,还远没到。
我个人感觉,细胞治疗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其实进入了一个迷茫期。从最近的医保谈判来看,PD-1应该算是一个很新的产品,刚上市没多久就大幅降价。那其实可以想象一下,细胞创新药物未来一定也是这样的情况。它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且我们要走到明天比前辈们还难的多。
在细胞药物领域,首先你能不能做出药来,实际现在为止仍然是打一个问号的。第二个问题,上市以后销售的怎么样,如果遇到PD-1现在遇到的问题,怎么办?如果完全用做抗体药的思路来做细胞药物,用抗体药研发的思路来做细胞药物的研发,我们会惨得多,这是可以预见的明天。
那么这个领域,现在大家都在做什么?
拿了资本方的钱,总要有个交代,而且一两百人的团队,几千平米的场地,不做产品干嘛?但做了产品拿来干嘛?所以现在哪怕有一点点的差异,都在强调这点差异,都认为是自己的优势,但这个东西重要吗?不重要。
所以接下来2~3年,这个行业一定会持续洗牌。要活下去,还是要着眼于创新,不仅要跟别人不一样,而且是有价值的不一样,看到需求然后真正的去做出来才有未来。
我觉得越是迷茫的时候,越要把自身的基础做扎实,核心技术不仅要有,而且要直面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未来产业化趋势快速迭代,资金准备得更加充裕,这样才能为在后面行业低谷时期收获做好准备。其实我们今年更多的还是一个抬脚跨越台阶的动作,那么到明年,希望我们已经完成了若干个台阶的跨越,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如果说今年我们是跨越的话,明年我希望是绽放的一年。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