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制度加持,器械CDMO打开新格局
我们将从东劢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和其董事长、总经理陈涛的发展中窥探器械CDMO产业的未来方向与市场前景。
20多年前,医疗器械法规落地的时候,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还非常薄弱,加之医疗器械牵涉到人民生命健康,当时国家结合情势未选择引入MAH制度。但这样限制创新创业,导致中国与国际上的差距并未有效缩小。
MAH制度最大的优势是允许药品持有及生产分开,就像苹果公司持有专利,委托中国的富士康代生产。如此,很多来源于临床、科研方面的优质项目就不用像以前一样无处可走,可以通过委托器械CDMO生产,实现产业化。
允许药品持有及生产分开是MAH制度的主要出发点,创新转化则是其核心。
MAH制度鼓励研发创新,激发了科研人员、临床医生的创新热情。医疗器械行业的很多成果来源于临床医生,通过委托器械CDMO企业生产,实现互补,更高效地推进了创新成果转化。
MAH制度的引入,不仅是创新资源的一次释放,也是产业格局的一次调整。器械CDMO对于资源的整合会比药品及其他行业更加深入,需求更大。MAH制度会带来无限想象空间,同时提升国内器械领域的整体素质及水平。
贝壳社:在中国,医疗器械如何创新?
陈涛:从制度上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一直都是鼓励创新的。
从国际上来看,很多优质器械来源于临床需求。临床需求结合科技,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导向。如何将两者高效结合,是整个行业要考虑的问题。
国内医生更适合中国的临床方式,因为其更了解东方人种特点。很多临床医生基于中国的一些方式做出非常好的产品,包括我们自己也转化了很多医生的好项目。
创新驱动方面,一方面需要市场导入,为不断满足临床需求而创新;另一方面,政策上也推动国产替代,为创新拓宽局面。
贝壳社:中国器械CDMO能否参照海外成熟企业的经验?
陈涛:我们做过很多调研,发现并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经验,因为中西差异还是很大的。
一是国外大企业成立时间久,长则两三百年,短则几十年,工业水平、供应链及产业结构和当前中国不同。
二是国情不同。我国对于医疗器械创新的支持力度及供应链工业结构与海外不同,另外在监管上中西也有很大差异。
我们可以结合国情及海外成熟经验,分步推进,最终肯定能走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器械CDMO企业。
贝壳社:相比于生物医药CDMO,器械CDMO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如何解决?
陈涛:相比生物医药CDMO的成熟和拥有庞大市场,器械CDMO则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项行业难题。医疗器械领域庞杂又细分,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寻找公约数,同时依托强大专业的供应链,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工业化量产及长足发展的高效方法。
首先可以从行业从业者角度切入寻找公约数。医疗器械从业者大多可分为两类:一类科研人员,掌握核心技术;一类是临床医生,洞悉临床需求,且具备市场资源。在这两者之间,缺少了某种衔接。
另外,从实验室研发到工艺转化,再到放量,整个过程也可以寻找到公约数。因此,医疗器械领域与药品类似,同样具备共性、可复制的内容,深挖下去,会是CDMO企业很好的着陆点。
贝壳社:对于器械CDMO来说,如何解决客户供应链问题?
陈涛:需要解决供应链问题的人多为两种:一种是微创新的医生,其能做出新产品,但却无从解决供应链问题。二种是创业的科学家,其核心技术可能需要国外配件进行支撑,国内供应链体系无法触达。
如果单个企业对接供应链,企业是弱势的,因为量少。通过器械CDMO平台,在辅材或一些共性的东西上,就有很大的议价空间。这些可以降低客户成本,实现行业的有序经营。同时因为为客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也会为医疗器械CDMO企业带来更大品牌认可度。
贝壳社:如何更好地保护客户知识产权?
陈涛:知识产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医药行业也是如此。共性的东西以工艺手段解决,核心的东西——知识产权,做成一个黑盒进行隔离,独立保护。但即便如此,还是会引起疑问:知识产权黑盒隔离后,会否被企业拿来研发产品?
为了打消客户顾虑,我们坚持永不持有注册证,不做产品,一心只服务客户。就算是几家具竞争关系的企业同时寻求合作,东劢医疗均可与之实现共赢。
毫不夸张地讲,对于客户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从东劢医疗创立之初便已根植在企业文化、团队血液里。东劢医疗团队成员多有法规体系、技术监督领域背景,其专业背景、职业操守均无可挑剔。
有时,团队也会进行灵魂拷问:如果哪一天客户的产品卖得好,自己手握其核心技术,就不想拿着技术做产品,分取一杯羹吗?
各行各业都需要口碑过活,任何人都不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人性。不管从人性角度,还是职业操守角度,东劢医疗均没有违背承诺的理由。也正是基于此,其口碑响亮,寻求合作者不绝。
再者,即使掌握客户核心技术并做产品卖产品,并不代表就能卖得好。这里面掺杂着品牌、市场、团队等各方面因素。所以,与其铤而走险背负法律及道德枷锁,还不如专心做好CDMO。该共识也是在东劢医疗创立之初便达成的。
贝壳社:人才是企业发展之基,东劢医疗是如何进行人才梯队建设?
陈涛:医疗器械CDMO人才分布比例与药企不同,这与其重资产投入、非自动化生产等属性有关。人是医疗器械CDMO最大的成本,也是最强力量。
东劢医疗团队人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技术输出人才和生产执行人才。技术输出团队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技术剖析、工艺确认等,然后通过信息化手段传达给生产执行团队。非自动化生产导致医疗器械生产需要人工组装,通过上层传达的技术,生产执行团队进行组装生产。外加上团队系统专业的检测技术,实现器械的生产出厂,满足临床。
贝壳社:请介绍一下东劢医疗的商业模式。
陈涛:用一句话总结东劢医疗商业模式:“给我一个原理样机,还你一个可批量生产的注册证。”一句简单宣言背后,其实是复杂繁琐的工作。
当客户的原理样机送达东劢医疗,第一步面临的就是体检。原理样机还不能被称为医疗器械,因其不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但是体检并不是说以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姿态做注册检验,这也非东劢医疗想做之事。而是在客户研发过程中即介入,进行验证确认,以及后续合规性设计、修改,使原理样机变成一个能够符合法规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
第二步是工程转化。转化过程中会有很多工艺需要确认,包括供应链问题。在研发阶段可以通过网购相关配件材料,但是在真正工业化生产阶段,就需要对接稳定供应链、专业供应商了。接着还要进行相关工艺清洗,确认好方方面面,才能进行相关生产及注册。
工程转化阶段最重要的是两个合规:体系管理合规和产品输出合规。不同于简单的咨询公司,东劢医疗站在全产业链顶端看待并解决问题,真正帮助客户实现产品合规、上市、量产。而各环节服务背后及周边涵盖的隐性附加服务,亦不在少数。
贝壳社:医工转化是推进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在这方面,东劢医疗可否分享经验?
陈涛:首先面临的是转化主体的问题。比如医生个人不能持有注册证,需要法人主体持证的。而医生个人能够建立法人主体公司实现持证,依然面临政策挑战。好的是,现在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医生参与成果转化。
其次是注册证理解问题。有人认为注册证是专利、权利,其实注册证是一项责任,要在医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承担主要责任。一个人准备申请注册证,一定要问自己:是否具备建立相关体系、团队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再是知识产权问题。在与客户实际合作中,东劢医疗会专业耐心地与其剖析整个产品的法规、路径,同时引导客户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工程思维,摒弃单一的临床思维。
此外,在与院方、医生合作中,有的医生希望产品体积小、功率大,这是切实的临床需求,但现今之工业程度无法解决。所以东劢医疗也在考虑是否做一个先行者:引入工程师,实现临床愿望。
贝壳社:全球化浪潮加剧,在海外合作上,东劢医疗如何规划布局?
陈涛:除了与国内客户合作,东劢医疗也在开拓海外市场。与医药出海走出去不同,我们是将海外企业引进来。
海外企业通过委托国内器械CDMO生产,同时与中国科技工业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产业的中国落地。这是东劢医疗引进海外药企的主要模式。
(本文根据“校董直播间”8期《CDMO+CRO双轮驱动,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密码》直播内容进行整理,仅为分享。)(了解更多详情,关注VXGZH:贝壳社)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