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五位医健创业者的反思与思考:磨炼好内功,才能更强大


作者丨鹿柴、毛三
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漫长。因为一场突然爆发的疫情,整个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被硬生生的踩了急刹车。也打乱了几乎所有企业的正常节奏。对于一些创业者、创业公司来说,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而如何度过眼前的这道坎成为当下最严峻的课题。

我们找到了几位医健创业者聊了聊,他们有些快速响应研发产品为疫情尽力,也顺带实现一次团队“大练兵”;有些业务几乎停滞,但他们并没有悲观,转而利用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和漏洞,快速调整和改变,抓住机会修炼内功。“这次疫情也让我审视到:90%以上的会都是可以不开的,剩下的10%也可以在网络上开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在家里干的,许多养闲人的工作岗位是可以没有的。”一位创业者如是说。

疫情还在继续,长期的影响还未可知,但疫情总会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终将到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好好活下来就意味着一切可能。

前苹果高管Heidi Roizen曾在分享创业公司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去的的一些必备法则时曾说过,那些越早认清现实并作出转变的公司,最后都会发展的越好。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在这样最困难的环境下走过来的,希望你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个。

是的,希望你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希望他们的反思和思考也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力量。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金鑫  麦递途联合创始人
17年前的SARS时期我还是一名临床医生,而这次疫情来袭身份变成了医生家属。在我的感受来看,这次疫情不论感染数量还是造成的影响,都至少要高出一个量级。整个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踩了急刹车,一切都硬生生的暂停了。对我们企业来说,依据政府和所在园区的要求,尽快复工是对日常办公最直接的影响。业务层面,我们有医院拜访的需要,而当下医院内部资源都在往抗击疫情倾斜,所以也只能改成电话、微信等方式沟通。不过长期来看,疫情毕竟只是一个突发事件,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不会有大的影响,毕竟突发事件还是很难改变长期发展的惯性和规律性。换个角度,这次疫情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和社会大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尤其是做出了牺牲和奉献的“逆行”白衣天使。

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将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创新研发型企业的整个研发周期也肯定会拉长,医疗产品的注册申报流程估计至少延缓三个月。这意味着,原来所有的工作节点都得往后推三个月,多出来的这三个月的预算如何补足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对于企业来说,当下最主要的困难还是现金流。现金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带来力量,才能生存下去,但现在一切都停滞了,而正常的支出不可避免,这就完全是“纯失血”的一个状态,对企业的伤害是致命的。尤其是现金流本就已经非常紧张的企业,雪上加霜可能就真的熬不过去了,而那些继续在坚持的企业,也肯定要进一步压缩各类支出。我们自己也砍掉了一些招聘计划,各部门非必要岗位能不招就不招。

说不害怕是假的,疫情还没有结束,家里还有一位战斗在一线的临床医生,企业也还没有完全正常回复运转。当下必然是一个寒冬的状态,就看哪些企业能坚守下去。这一背景下,每一位创业者都会尽快启动新的一轮融资,要做好融资周期加长的准备,同时通过银行借贷等各种渠道储备一点的过冬粮食也是必需的。

眼下来看,首先当然是争取尽快复工,恢复正常的节奏和运转。其次,我们应该把自己内部的工作做好、做扎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把以前的一些遗留问题解决掉,规范和梳理内部流程和管理体系。

创业本来就是压力非常大的一个事儿。这次疫情也只不过把“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句老话重新诠释了一遍。这就是生活,我们要把变化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然后时刻做好准备,留足安全的缓冲期。

还是那句话,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借用曾国藩16字箴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张超 左手医生CEO
这次疫情对我们左手医生来说算是一次“大练兵”。面对快速发展的疫情形势和复杂的客户需求,我们的技术、医学、产品、市场等部门团队密切配合,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快速反应,开发相应功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加班加点,及时迭代升级。最后,左手医生的三款抗击疫情产品如期构建完成,成功上线应用到前线医院,帮助医院和医生更高效地投入抗疫一线。
此次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它极大地满足了当下防疫工作的紧迫需求。比如远程在线问诊,降低了轻症患者交叉感染几率,实现患者就医行为“物理隔绝”,打破医疗资源地域限制,推动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此次互联网医疗也及时为居民提供病情咨询、分诊分流、情绪安抚、心理疏导的服务。这次疫情对于用户形成在线问诊的习惯也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和政策支持,甚至撬动医保支付对互联网医疗的认可。这对于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也坚定了我们业务发展方向的信心。

我相信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服务模式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智能医疗产品可以将疾病监控、健康管理和辅助决策融为一体,快速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最终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何在不确定性中检验和强化公司的战斗力,显得极其重要。团队间要提高配合的默契度,提升远程协同的办公效率。业务上要重视风险来临前的预警工作。既要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但也要时刻准备好PlanB。

作为创业者,更需要提高危机应变能力,既要学会判断宏观趋势,也要进行微观的创新,把创业中积累的所有资源都应该想办法利用起来。同时,要思考和复盘自己的业务,查漏补缺,及时优化产品线。另外,还需要规划好现金流,这是保证公司能活下去的基础。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这次疫情对创业者、创业公司来说的确是一道坎。我们要始终相信“打不死你的必将使你更强大”。

杨先生 某生物技术公司创始合伙人

疫情对我们第三方医学检验所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现在医院的正常业务基本停转,所以对于我们医学检验所那一部分的业务影响非常大,标本量几乎为0;第二,由于复工期间要应对各种监管和检查,大家都要带饭,要额外购置微波炉等物品,这些都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
为了应对这次疫情,我们开展了一些平时没有时间不顾上的优化工作和研发工作,对部分项目和产品开发计划的优先级做了调整,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内部培训和知识分享。总之,既然无法对外承接业务,我们就修炼内功。至于这次新冠疫情对检测类测业务特别是病原检测业务或产品开发的公司带来的影响以及启示,我在一些文章里也谈到过,在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特殊时期要练内功,既然无法对外承接业务,我们就练好内功。

二、即便不能复工,也不要忘了和员工之间的互动,逆向思维做好组织建设,未来企业拼学习能力、进化速度和探索未知的能力,准备好应对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尤其是一个公司的组织建设能力,它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对于从事病原检测相关业务和产品开发的公司来说,此次疫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研发到测试到量产再到市场推广等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但很多公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机会从眼前溜走。

三、如果自己本身的研发和产品储备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不是做病原检测的,最好不就要盲目凑热闹,毕竟能研发出来和能量产并保证良品率是两回事。

四、产品质量要时刻放在第一位。尽管现在还未到最终复盘的时候,此次疫情中确实暴露出了部分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的问题,但考虑到这是特殊时期大家都手忙脚乱顾不上那么多,我相信等疫情平息之后,用户会对感染检测类产品的质量要求会更加严格,感染检测类的产品质量监管也会变得更严格,医生和医院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可能会更加看重风险因素。

五、产品研发和技术路线的定位要以终为始,要看趋势而不是顾眼下。此次疫情中显然是能把产品投递至前线的公司们更占优势,但是每个公司的禀赋不同,不可能把所有机会都抓住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寻求差异化。我相信感染检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POCT,再不济也是院内检测模式(IVD),所以对于场上的玩家来说,那种以终为始、始终盯着终极目标去、不局限于某种特定技术手段如二代或三代或是PCR的、能够解决核心关键点的、不被他人的节奏干扰的玩家胜出几率可能较大。

六、此次疫情可能会加剧行业的分化速度。那些在此次疫情中能够快速响应,并能把产品及时递送到一线的公司大概率能加速崛起,在抗疫大战中他们不仅锻炼和加强了整体协同作战能力,而且品牌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这将会为其以后的市场推广带来许多不可低估的隐形价值。

七、视野一定要更宽更大,不要只盯着国内。

黄可智 脉兴医疗CEO
疫情对我们的脉兴医疗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办公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公司开工推迟,远程办公效率相对低下;其次是产品研发方面。脉兴医疗是专注于重症监护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发,需要与ICU临床专家共同深度交流,研发上有一定不便;第三是市场销售。由于疫情原因,上半年相关行业会议均推迟或取消,原计划的市场活动只能被迫暂停,销售上也无法进入科室与相关人员当面沟通,基本属于暂时停滞状态。
毋庸置疑,疫情肯定会对很多行业今年的业绩带来影响,更进一步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融资进展。长期的潜在影响可能会持续更长一段时间。在我看来,对于一家创业公司,面对疫情,首先要具备战略调整能力,脉兴从疫情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正式立项并开发了掌上ICU,实现了远程实时数据共享的ICU会诊与查房,医护人员不需停留在仅仅使用音视频,而实现了基于所有数据零时差的共享,重症专家不必奔赴现场也可看到临床完整数据。

其次,要具备资金储备意识。脉兴在资金上做了一定的准备,可以保证至少半年的现金流。

最后,是企业管理能力。脉兴及时调整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策略,迅速建立了远程办公制度,通过晨会、日报等多种形式,保证每日产出。同时做好产品的打磨及市场物料准备,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保证公司各项进展推动。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都抽调了医护人员前去支援武汉,其中有10% 的ICU医务人员(超过11000名),这也说明了ICU医护人员与ICU病床都是严重短缺的。这次疫情也将ICU重症监护科室的重要性给国家,全国人民做了科普与教育。所以,接下来国家会对医疗加大投资,包括医院建设,软硬件配套。

通过这次疫情,国家也大力提倡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5G技术进行防疫,诊疗,加大医疗科技投入,包括ICU里面的硬件与软件,会有一个科室建设高潮,所以对我们公司是一个较大的利好,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再重症领域深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赋能临床ICU医护人员。

我相信,疫情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希望每一个一线的医生都可以平安归来,脉兴也会继续专注ICU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发,在临床上带来切实的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疫情寒冬之际,一起抱团取暖,合作共赢。

张峰 奥咨达创始人
因为一场疫情,社会突然“停顿”。有人说,这是医疗器械行业升级换代的机会,也有人说,这是对医疗器械行业的一次“大考”。我认为危与机应该是并存的,以下主要谈两点:1.    应急注册。针对防护服、诊断试剂和仪器、护目镜、额温计、隔离病床等缺口严重的防控物资,国家药监局开启了特事特办、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此项政策对第三方服务公司是利好的,企业需快速响应,抓住机会。

2.    “口罩难题”。由于上下游供应链、原料等问题,目前口罩供应仍存在难度。据我了解,当下部分企业正在增加、改造或转投生产线全力生产口罩,对于这类企业,短期看是利好的,但疫情结束后,还是要看企业核心价值。

从我们自身来看,为尽己之力缓解目前防疫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我们购买了4条N95口罩生产线,与澳门、大湾区、拓普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同时引进几十条平面口罩全自动生产线,月产能达到800万个。此外作为此次疫情防控的必须企业,我们还成立了“中国医疗器械应急联盟“、协助十几家企业完成了近15个应急产品注册、为应急产品快速投入市场提供高效便利的信息渠道、建立应急物资合规资质审核群、以及捐赠防疫物资等。

回到眼下,我认为最受中小企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好地渡过难关。连日来虽然有较多的帮扶政策出台,但不少企业仍存在资金风险,如由于疫情影响客户付款无法到位,汇率波动、员工工资发放等。这一背景下,企业管理者应调整心态,争取利用好地区性和政府性政策,转化危机。

其实,通过这次「大考」我们会发现,那些有着极强的网上生存能力的企业这次表现得都非常好,这一点值得很多创业者检讨,去审视这一能力,然后直面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

当下企业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面试等方式和优秀的人才保持良好沟通,待复工后见面可以加快彼此的决策。其实这次疫情也让我审视到:90%以上的会都是可以不开的,剩下的10%也可以在网络上开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在家里干的,许多养闲人的工作岗位是可以没有的。

由此,企业需重视资金流、人力资源优化、岗位优化、因应时势快速调整。

关注贝壳社公众号(ID:iBio4P)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