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药物研发够火,现实问题够难——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上的AIDD


微信图片_20211015094208

“都没料到医疗行业突然能活过来。”

10月14日,在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AI智药论坛上,某投资人回想自己职业生涯起点时对贝壳社感慨。

近年来,随着整个行业逐渐被打响,人才、政策和资本加速积聚,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细分赛道也不断受到热捧,AI辅助药物研发(AIDD)便是其一。

需求是第一推动力。

靶标设计和新药设计是新药的两个创新点,后者为新药研发的限速点,“解决效率问题,是行业的关键。”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洪林在会上发言时提到。

形成关键因素的背后推手,是政策的强手腕。

以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为起点,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就被彻底改变。

2015年3月初的安徽集采中,蚌埠组织全市94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药品联合带量采购”,最终21个单品种采购药品中标,降价幅度25%;打包采购的药品平均降幅17.24%,最大降幅22.5%。

降幅虽不大,但据媒体报道,当时有产品因降价不足25%,被要求永久清出当地公立医院。

此后,据易凯资本研究,国家从注册审批、医保支付、资本市场上市规则、专利保护等各个角度全面鼓励创新药的发展,me-too、me-worse等“伪创新药”和仿制药的价值空间被极大压缩。

高压之下,传统的以药物化学家主导的DMTA研发模式,无法满足药企对于为生存的迫切转型需求。

此外,成功率低、风险大也是制药行业的痛点,使用AI辅助可成功实现降本增效。例如阿斯利康利用5R原则指导内部研发决策,用短短五年时间即将项目成功率从4%提升至19%,远高于业内3%的平均水平。

作为新解法,AI+药物研发行业参与者众多。据贝壳社了解,几乎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都有公司切入。国内较早切入企业晶泰科技,以及步伐相对快于同期企业的英矽智能均现身此次论坛。

此外,还有创腾科技、燧坤智能等,基于计算模拟与数据建模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赋能药物研发而形成的面向B端、或平台型的科技企业出席。

众多企业加码之下,新药研发领域的新兴技术也层出不穷,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靶标的识别与确证,用DEL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筛选等。

目前,药明康德已经推出了DELopen和DELlight平台,康龙化成、药石科技和美迪西也在DEL领域均有布局,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也几乎全布局了DEL技术。

尽管如此,截至目前,还未有新药通过DEL技术发现并且上市。即便是龙头GSK,旗下相关药物的最快进度也仅处于临床Ⅱ期。

作为小分子药物研发的DEL自身尚有较多局限性,AI在大分子药物领域的应用更是远远落后于前者,这被业内归因于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以及数据的缺乏。

从繁多的生物药领域的AI应用情况来看,AI+药物研发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在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之前,一切都为时尚早。

但如晶泰科技技术总监张臣在会上所言,“以终为始,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始终是行业内同仁进行医药创新的动力。”

作者丨Jelly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