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开高走,微创机器人今日登陆港交所


今日(2021年11月2日),微创医疗机器人于港交所敲钟上市,发行价为43.2港元,以39.8港元的低价开盘,收盘价45港元,收盘总市值为435.42亿港元。

虽不敌天智航去年7月收盘时141.6元(涨幅20%)的高价,与10年前达芬奇创下的180亿美元市值神话,但依旧得到追捧。

本次IPO中,总计发行3620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约163.83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股份获约16倍超额认购。高瓴、Aspex、礼来等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发行。

作为全球首家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五大产品组合的公司,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拥有1款NMPA获批产品(蜻蜓眼® 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以及8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候选产品。

微创产品管线

其中,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下称「图迈」)与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下称「鸿鹄」)已获准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图迈」主要由一部人体工学外科医生控制台、一辆拥有四个互动机械臂的患者侧手推车及一个三维高清影像系统组成。医生通过手术台操控机械臂,辅助完成腔镜外科手术。

传统手术如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高度依赖于医生,因此对于自然手眼的协调及灵活度要求较高,此外,而手术所使用的腔镜仅能提供二维影像,缺乏自然视觉景深,相关器械也限制了人体手腕灵活度的发挥。

而手术机器人的三维高清影像系统,能够为医生提供高精密度的画面,机械臂则排除了生理限制,实现更高的精准度和更灵活的操控性;同时消除传统手术及介入工具带来的障碍,同时能降低医生的疲劳感并缩短学习曲线。

垄断手术机器人市场20余年,达芬奇创下了巨大盈利。

根据新浪财经,最早获批的达芬奇系统2020年在全球的装机量约为5000台,但当年度直觉外科营收为43.58亿美元,净利润10.60亿美金,造金能力之强大,源自于其超高的毛利率和销售模式。

在当年度43.58亿元的营收中,销出的619台手术机器人为公司创收11.79亿美元。来自于机械臂、内窥镜等耗材收入共计24.55亿美元,是机器人的2.08倍。

其中,机械臂在国内售价大概每条10万人民币,每台手术平均要使用4条。也就是说,医院每做10台手术,便需要花费40万元更换机械臂。

盈利空间之大,使得行业内趋之若鹜,“取代”是共同的目标。

如「图迈」、「鸿鹄」两款产品所在的赛道,全球和国内市场上均有诸多企业布局。

微信图片_20211102193643

目前,全球有若干腔镜机器人已获批并开始商业化,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发展晚于国外但近年来涌现出多家研发公司。

Senhance、Avatera System、Versius Surgical Robot、Hugo™ RAS 系统均获CE认证,美敦力的Hugo™ 机器人辅助手术 (RAS) 系统被视为达芬奇在全球市场的劲敌。

该系统的机械臂设计灵活,末端执行器兼容很多公司现有产品的组合,医生无需花费精力适应新器械;同时还还配有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升级的系统,使医院无需支付高额费用更换整个系统。这些性能被业界认为是取代达芬奇的重要因素。

国内获批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除达芬奇Xi、Si系统外,还有威高骨科的妙手S手术机器人;图迈、康多联合哈工大推出的康多系统均处于临床阶段。

在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及平行对照试验中的临床结果显示,图迈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劣于达芬奇Si ,并且几乎所有次要有效性终点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而威高的“腹腔内窥镜手术设备”是国内首家获批上市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该产品由医生操作台、患者操作台、手术器械、电源线和线缆组成。由医师利用主从操控系统对于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控制,用于胆囊切除术、腹股沟疝手术、食道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肝囊肿开窗术、阑尾切除术和袖状胃切除术。

在关节置换领域,2008 年,美国 MAKO Surgical(史赛克收购)研制出 RIO 手术机器人,于2014年获得NMPA批准。除此以外,国内仅有包括鸿鹄在内的,键嘉ARTHROBOT手术机器人、元化智能科技的骨圣元化手术机器人及和华瑞博的HURWA手术机器人等4款进入临床的产品。

而在神外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领域,国内有华科精准、柏惠维康及天智航的产品获NMPA批准。

此外,据有关统计,截至今年8月,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总额达近14亿美元,迄今为止,相关扶植政策也发不了10余项,但上游的活跃难敌市场的“坚固”。

随着竞争的加剧,造富神话不再,能否突破现有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打开市场,才是战略终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