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单品后,BTK赛道的新战场:百济神州、礼来、诺诚健华的下一轮对决


国产BTK赛道持续开大。

根据百济神州的财报数据,2024年,泽布替尼的销售额达到26.44亿美元(约合1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成为首个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人民币的国产BTK抑制剂。

诺诚健华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其主打产品BTK抑制剂奥布替尼的全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到10.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68%。

01

BTK抑制剂市场分析

BTK(Bruton's tyrosine kinase,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类靶向药物,通过抑制BTK的活性来阻断B细胞受体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恶性B细胞凋亡,主要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自2013年首款药物伊布替尼问世以来,彻底改变了部分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格局。历经十余年的发展,BTK抑制剂领域涌现出多款创新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竞争格局日趋复杂。

目前全球已上市多款BTK抑制剂,包括第一代不可逆的伊布替尼,第二代选择性更高的不可逆抑制剂如阿可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以及第三代可逆的匹妥布替尼等。其中,第二代BTK抑制剂凭借更高的选择性和安全性,逐步蚕食第一代伊布替尼的市场份额。第三代可逆抑制剂的上市,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根据结合方式的不同,BTK抑制剂可分为共价不可逆抑制剂,如伊布替尼、阿可替尼和泽布替尼,通过与BTK的C481残基形成共价键,产生持久的抑制作用。非共价可逆抑制剂,如匹妥布替尼,与BTK的ATP结合位点形成非共价键,抑制作用是可逆的。这类抑制剂旨在克服共价抑制剂产生的C481突变耐药问题。

目前,BTK抑制剂的临床研究不仅集中在已获批的血液肿瘤领域,还在积极探索在其他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同时,BTK抑制剂与化疗、其他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策略也备受关注。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BTK抑制剂市场规模约为94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19亿美元,到2030年有望增长至251-289亿美元。中国BTK抑制剂市场增速更快,预计2025年将达到131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达到178-225亿元人民币。驱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

广泛的适应症:BTK抑制剂已获批用于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并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展现出潜力。

临床疗效显著:BTK抑制剂在许多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新一代药物的上市:选择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第二代和能够克服耐药性的第三代BTK抑制剂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增长。

联合治疗策略的进展:BTK抑制剂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望扩大其治疗范围和提高疗效。

本土创新药的崛起:以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为代表的国产创新BTK抑制剂凭借其疗效、安全性以及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尽管已有药物上市,但在某些疾病亚型和耐药患者群体中,仍存在显著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同时仍存在一定的市场限制因素,包含以下几方面:

药物价格和可及性:尽管医保政策有所改善,但BTK抑制剂的价格仍然较高,尤其是一些尚未纳入医保的进口药物,限制了部分患者的可及性。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第一代BTK抑制剂存在一定的脱靶毒性,新一代药物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耐药性的产生:长期使用共价BTK抑制剂可能导致耐药性,特别是C481突变的发生,限制了药物的长期疗效。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更多BTK抑制剂和同靶点药物的上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新进入者的市场份额构成挑战。

02

BTK抑制剂竞争格局分析

全球BTK抑制剂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艾伯维/强生的伊布替尼(Imbruvica),是首个上市的BTK抑制剂,拥有广泛的适应症和较长的市场积累。然而,其脱靶毒性和耐药性问题以及专利即将到期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阿斯利康的阿可替尼(Calquence),一种选择性更高的第二代共价BTK抑制剂,在特定适应症上展现出优势。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Brukinsa),一款具有高选择性的第二代共价BTK抑制剂,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尤其在中国市场后来居上。礼来的匹妥布替尼(Jaypirca),首个获批的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为C481突变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一款国产第二代共价BTK抑制剂,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商业化成功。

中国BTK抑制剂市场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主要特点是本土创新药的快速崛起,其中伊布替尼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曾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产创新药正在强势崛起,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凭借其临床数据、价格优势以及医保支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3年其全球销售额突破13亿美元大关,成为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泽布替尼已在多个适应症上获得批准,并在头对头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优于伊布替尼的疗效。奥布替尼在边缘区淋巴瘤等适应症上具有独特优势,并实现了快速放量。匹妥布替尼进入耐药市场,作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非共价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有望在经历过其他BTK抑制剂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MCL患者中占据市场份额。

此外,伊布替尼的专利即将到期,预计将有大量仿制药上市,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国内多家药企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BTK抑制剂,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BTK抑制剂市场的持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未来几年将呈现以下趋势:

新一代BTK抑制剂持续涌现:更多具有更高选择性、更好安全性和克服耐药性潜力的BTK抑制剂将进入市场。如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是一种新兴的药物研发策略,它通过招募E3泛素连接酶到靶蛋白附近,诱导靶蛋白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BTK-PROTACs有望实现对BTK的更深层次抑制,并可能克服传统小分子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目前,一些公司正在积极探索BTK-PROTACs的研发。

联合治疗成为趋势:BTK抑制剂与其他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的联合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期提高疗效和克服耐药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潜力巨大:目前获批的BTK抑制剂主要集中在血液肿瘤领域,但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显示出治疗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国际化进程加速:以泽布替尼为代表的国产BTK抑制剂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创新药参与全球竞争。

结论

BTK抑制剂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随着对BTK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深入理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BTK抑制剂和创新的治疗策略将持续涌现,为B细胞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但同时也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差异化优势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待下一个国产BTK抑制剂大药。